“幸福乡村”拥抱“数字科技”

      种植靠大屏,指导靠小屏。本着“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甲、乙双方充分发挥各自领域优势,拓宽通城县五里镇尖山村数字化应用及相关配套广度,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数字化建设,促进乡村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转变,有效提高乡村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建设数字乡村“一张图”。始终坚持“整体智治、唯实惟先”,以数字化重塑乡村治理思路、路径及空间形态。打造“一图一端一中心”三个应用支撑载体,通过政务数据接入、现场数据采集和物联感知设备推送等渠道,逐步实现“人、事、地、物”精准可查、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异动管理一键可知。
      建设数字村务项目。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文明创建、疫情防控等工作重点,实时发布重点工作信息,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其提供2套户外应急广播设备,1套室内应急广播设备,发挥应急广播“大喇叭”贴近群众、直通家门的特点,及时将各类政策和知识宣传到千家万户。
      建设数字农业项目。为实现传统农业数据化、可视化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智能监控系统对尖山村艾叶种植基地生长环节和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管理,提升农产品品质、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为其提供溯源赋码服务,对艾叶种植基地投入2台溯源监控设备、1套土壤墒情监测设备。
      建设数字人居项目。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农村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发展建设工作,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提升村民居住舒适度。为其提供1套大气监测设备,用于户外环境和固定污染废气监测。同时根据尖山村垃圾亭建设位置,乙方提供4台监控设备、4处太阳能灭虫灯,实现实时观看、回放、查询等功能,做到垃圾分类的全程有源可溯。
 
      建设数字水利项目。搭建信息共享、管理高效、服务优质的数字水利智慧平台,实现“一屏管水”,“一屏看水”功能。为其提供1套水利监测设备,1台防溺水警告监控设备,对尖山水库的水位、水流、气象等内容进行监测,使得防汛防旱水文支撑能力蝶变提升。
      建设数字养老项目。将养老服务与数字化创新融合,实现民生服务精准化、便捷化,为当地独居老人佩戴智能手环,安装智能人体行为感知摔倒报警系统,监测心率、体温等体征数据,分析老人健康状态,对健康异常情况实现智能警报。为尖山村3名独居老人提供智能手环、居家监控各1个,助力提升民生数字化管理水平。
      建设数字安防项目。优化尖山村现有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构建感知精准、处理高效、联动顺畅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其提供2台监控设备,在原有设备基础上互为补充,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
      建设数字宅基地项目。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摸清尖山村居民宅基地现状,建立包含宅基地单元、分布、面积、权属及利用状况等信息在内的宅基地数据库,支持“以人找房、以房找人”功能联动,构建共建共治的宅基地监管保障体系。
      数字助农 引领农村经济新发展
      “我们通过数字园区的示范带动,希望打破传统农业发展观念,不断提升老百姓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接受度和理解度,以数字科技引领产业体系迭代升级,解决种不好、卖不动、价不高等现实问题。”
       手机变身新农具、数据变身新农资。数字技术给乡村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也给通城农业插上了数字翅膀,云游世界各地。
       数字助政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监控站岗,网上巡逻”。在通城,以村振数字乡村服务平台为主体架构,“书记信箱”“在线问政”“随手拍”等新兴治理手段开始在通城县五里镇尖山村普及,推动乡村治理从单方管理向双方互动转型。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实现民情智能分析和精准风险防范。
      治理数字化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围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标准,通城县先后制定了《2023—2025年通城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规划》和《2023—2022年具体建设方案》,规划了包括乡村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在内的6大工程、23个具体建设项目。
      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记者了解到,以为民惠民、精准服务为宗旨,通城大力开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人社和数字文化建设。
      下一步,通城将围绕数字赋能、数字助农、数字惠民三大工程持续发力,全力普及农业新技术、助推乡村新经济、提升农民幸福感,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为乡村振兴贡献通城的“数字方案”。

更多资讯